English

中国科普书评的困境和出路

2001-02-1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编辑告白:

方舟子先生在文中指出,“今天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中文科普书评”“事实上乃是变相的广告”,这个批评也许有一定程度的夸张——事实上,包括本报在内的一些媒体一直在努力提高书评质量,也推出了不少负责任、有见地的好书评——不过,方先生所讲并非全是夸大之词。近年来,广告文学式书评确实一定程度败坏了读者的胃口,也使书评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。

编辑认为,方先生所提倡的“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,以挑剔的眼光,有根有据地评价书籍的好坏得失”的“批评性书评”,确实应当成为书评版面的努力方向。为此,我们将特别开辟“直言”栏目,专门刊登指摘图书不足、错误以及进行观点商榷的书评。这个栏目的一个目的当然是过滤“坏书”;但即令好书,由于人们立场、趣味不同,观点也可能大相径庭,通过批评正可以起到激活思考,活跃读书界的气氛的作用。望读者愿意做方先生所说的“开路先锋”,大力支持这个栏目。同时也期望作者和出版者对批评的声音抱更宽容的态度,我们相信,“否定性书评”对于图书的出版者、作者的好处一样多,甚至还更多。

2000年11月7日晚,我赶去参加“北京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”会议,正碰上国内科普出版界、新闻界的人士举行座谈。中国科普书评的现状,是座谈的焦点之一。中国科普书评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,可以说是与会者的共识。一位报社编辑批评说,他买了大量的科普图书,在买以前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先去看看书评,没有一本是在书评的影响下买的。我认为,这种情形,正是书评失职的体现。我在购买英文科学著作时,就十分看重权威的科学刊物(比如英国的《自然》、美国的《科学》、《科学美国人》)上的书评,大部分都是根据书评选购的。这些书评,多为领域专家撰写,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,以挑剔的眼光,有根有据地评价书籍的好坏得失,也就是所谓批评性评论(criticalreview)。这里的所谓“批评”未必就一定是负面的,“客观中立”也未必就一定要中庸、瑕瑜互见,同样可以全面地推崇或抹杀,只不过在如此做的时候,必定是有证据、讲道理的。

中国的科普书评,最欠缺的,恰恰是批评性评论。今天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中文科普书评,都是出版社、书商或作者托人撰写,事实上乃是变相的广告,出于宣传的目的,即使为了显示评论的客观而无关痛痒地挑一两点毛病,也是为了说明瑕不掩瑜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还有点自尊的评论家在接到劣作时,所能做的只有沉默。在座谈会上,有一位经常撰写科普书评的学者在解释为何近来书评写得少时,就说是因为现在好的科普新书太少。其实坏书同样可以评论。当然,在现在的情况下,批评一本坏书需要勇气,要冒得罪出版商、作者的风险,批评或驳斥文章可能难以发表。但我相信,只要多几个开路先锋,风气是可以逐渐改变的。中国的出版商和作者也终将学会以正常的心态看待批评,而不是一见批评就恼羞成怒,不顾基本常识地反击,试图以新的错误掩盖旧的错误,有时还对发表批评文章的作者和媒体以官司相威胁。这是我在中国才见到的怪现象。在网络的时代,想动用不正当的手段封杀批评的声音,也只是妄想。在某份报刊上发表不了的批评,可找别的报刊。传统媒体如果都不敢发表,还有互联网。

中国的科普书评要获得读者的信任,唯一的出路是找到自己的良知和勇气。书评不是促销广告,而是阅读的滤器,因此书评作者不应站在出版商的立场,而应站在读者的立场。与其他书评不同的是,科普书评同时还具有科学普及的意义,因此它要求其作者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